English

第二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成果观点摘编

2000-11-2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

徐良高获考古学奖的《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一书,对中华民族文化是如何形成的,特征是什么,其早期特征如何影响后代的中国文化,成为学术研究的新课题、新方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书中提出,民族文化是指民族共同体内,人们认同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该书通过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主要几类考古资料的分析,认为作为礼器的玉器和青铜器是古代中国社会进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大型聚落,尤其是都城的突出特征是宗庙建筑,反映了其明显的宗教礼仪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是祖先崇拜;中国古代国家出现和发展的历程,祖先崇拜均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组织和经济基础的变化等原因,祖先崇拜在春秋战国以后开始衰落,但它作为早期中国社会的指导性观念意识,已成为一种内在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沉淀潜入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书用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和新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对我国古代社会进行研究,资料翔实,论证严密,自成一说,颇有创见,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过程论著中的一部力作,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道教哲学》

卢国龙获哲学奖的《道教哲学》一书,是对相关课题的第一次系统探索,选择“中国哲学”而非“哲学在中国”的研究思路,紧扣中国哲学天人关系的思想主题,摆脱本体论、认识论等流行模式,依道教自身的文化个性而展开独特的思想画卷。以哲学的理性思维揭开道教作为一种宗教的神秘面纱,运用抽象的逻辑方法钩勒道教芜杂形态背后的思想蕴涵,从而走出朦胧印象的种种误区,达到对道教真精神的深切理解。

上篇通过研析道教神秘的宗教仪式——斋醮科仪,揭示出道教以规范化的礼仪制度与变动不居的民间礼俗相推相荡的辩证历史运动,同时也阐释了道教文化不断取得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张力。中篇演绎道教重玄学理论,既论析其抽象的理论形式及内涵,也锐意考察抽象形式背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互动关系、晋唐佛教对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的冲击以及道教的回应。下篇追索道教修炼方法的理论依据及思想逻辑,以理论性、逻辑性的理解确立了一个甄辨其正谬的应有角度和深度。既遵重道教的文化个性,又运用现代学术形式重新缔构其思想空间,深入探索传统与现代、理论特性与普遍性相互沟通的关系等。该书在理论、方法、论证、描述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对我国道教研究领域的学科发展有促进作用,受到学术界和道教界的广泛好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